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本报告旨在对我校公共艺术课程进行全面、客观的自评,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统筹规划公共艺术课程
强化我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促使我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开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制定《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方案》。以坚持育人导向、坚持面向全体、坚持改革创新三个原则充分发挥公共艺术课程的育人价值,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细化公共艺术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艺术的起源、本质与特征,掌握艺术种类和门类的关系,学会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与要领。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艺术创作及其发展规律、审美和鉴赏规律进行艺术作品创作,提升对艺术文化的全面理解与审美感知。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艺术观,具备观察艺术文化现象的能力,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的审美品格和积极的创新意识。
三、丰富公共艺术课程类型
(一)设置多种课型
学校开齐开足美学与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课程46门,其中开设中国音乐简史、建筑美学、中国传统美学历程等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课程14门;开设舞蹈鉴赏、书法鉴赏和音乐鉴赏等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课程21门;开设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陶瓷工艺品制作和流行歌曲演唱技巧等艺术体验和实践类课程11门。其中包含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赏析、经典中外电影歌曲回顾与欣赏、走进歌剧世界等国际化课程6门;开设产品形态设计、装饰图案绘制等数智类课程3门;开设传统手工艺制作校本课程1门。
(二)实行跨校修读
持续发挥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学习平台自建音乐鉴赏、影视鉴赏线上公共艺术课程,通过与省内多所高校跨校修读学校课程,完成学分互认。我校于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学习平台,完成中国音乐简史、艺术·色彩·设计、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四门课程的跨校修读,实现课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四、持续推进课程建设
(一)省级金课
学校在原有省级一流课程影视鉴赏基础上,科学、全面分析学情,着力打造富有学校特色、艺术特点的公共艺术金课。课程音乐鉴赏于2022年获批辽宁省线上一流课程,课程根植于中国民族音乐,以传承与弘扬中国民族音乐为出发点,结合当今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趋势,力从民歌、民族器乐、民族戏曲等角度展现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中,呈现的不同风格与特色,感悟其蕴含的民族精神,获得文化上的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
(二)全面深化改革
继续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艺术审美体验”的教学模式,着力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持续推进公共艺术课程改革力度,中国传统纹样设计获批校级金课,《课程思政视域下跨校修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创新研究与实践——以中国音乐简史课程为例》辽宁省教改项目,促进了学校美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提升。
五、建设校外实践基地
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校内外共享型美育实践基地,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学校先后与大连市世界音乐文化博物馆、大连旅顺博物馆、大连太阳沟文化产业园区、大连旅顺留声机博物馆等7家校外艺术场馆合作,建设校外公共艺术实践基地,持续聚焦五育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整合、拓展校内外美育资源,发挥美育实践基地作用。
六、艺术实践活动多样呈现
为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美育教学资源优势,通过开展线上“品读经典”活动、“学知识、传文化、颂新声”春季读书节、“诵经典 品书香 塑人格 ”线上朗读大赛等活动,着力引领学生发奋读书,深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广泛增强文化自信和发展自觉,带领学生畅游书香世界,在阅读中享受快乐;“唱支赞歌献给党”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奋斗青春 音你精彩”校园十佳主持人大赛、“火红青春感恩党”外文歌曲大赛、首届大学生使命传承红色文化创新创意大赛、原创诗词大赛、“舞动青春礼赞党”校园舞蹈大赛等赛事相继开展,比赛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与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传统手工艺制作——创意剪纸》“非遗传承 魅力皮影”美育浸润专题讲座如期举行,为学生深入了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近距离感受民间传统技艺的精髓奠定了基础。